首页
2021电力行业观察:电改加速市场化,未来仍需持续发力
发布时间:2022-01-15

2021年已逝。

我们在岁末年初之时,回望过去的一年。

这一年里,世界仍处于疫情笼罩之下。所幸,有了此前攒下的经验,我们应对起来便更显从容。

(来源:南方电网报  作者:帅泉)

我国经济社会活动逐渐复苏。被称作经济晴雨表的电力,辉映出复苏浪潮中汹涌澎湃的动力。甚至,全国多地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电力供应趋紧状况。惟其艰难,方显本色。电力行业坚守住能源安全,保障了电力可靠供应,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电力需要。

另一方面,全球低碳化趋势持续推进,我国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,在能源电力这一碳排放量最大的领域行业,以实际行动朝着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迈进。

由此,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,一大批新能源项目投资建设,头部企业带动发起,行业产业链、生态圈慢慢打造成型……一场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变革,正在发生。这激荡的变化,或将在新的一年持续。

执行有序用电,保供守住民生底线

如果要盘点2021年电力行业的大事,相信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有序用电。

电力供应趋紧的情况,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未曾出现。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,电力产能过剩,怎么会用电紧张呢?市民已经许多年没有听到“错峰用电”的字眼了。

然而,在这一年,电力趋紧状况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。而且,有些地方从年初就开始了。

其时,湖南、江西、浙江、内蒙古等省份限电。情况最为严重的湖南,甚至出现写字楼断电,电梯停运,员工无奈爬楼梯的情况。

根据当时公开的数据,2020年12月,湖南、江西用电负荷均创历史新高,甚至超过夏季负荷。

关于用电负荷激增的原因,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: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和低温寒流叠加,导致电力需求超预期高速增长。也就是说,这是经济复苏与气温骤降双重因素所致。

气温降低的因素,在缺乏集中采暖的南方,影响更为显著。2021年1月11日,南方电网统调最高负荷达1.97亿千瓦峰值。这是南方电网公司成立以来,首次连续5日出现冬季日用电负荷与夏季高峰时段相当的情况。

南网总调相关专家表示,受电煤燃气供应紧张、水电枯水期发电能力下降以及线路覆冰严重等多重因素影响,电力供应持续偏紧,紧急错峰、避峰风险加大。

彼时,南方电网公司密切跟进电力供需趋势变化,持续做好防冰抗冰工作,深挖电源侧顶峰能力,加强负荷侧管理,精心做好供电服务,全力应对本次极寒天气,确保大电网安全稳定及电力有序供应。

一些行业专家认为,电力行业传统“迎峰度夏”的状况被彻底扭转,要兼顾“迎峰度冬”。而更严峻的形势还在后头。到了夏秋季节,我国迎来了一场范围更大、时间更持久的错避峰用电。

2021年7月,全国日用电量刷新历史纪录,当月14日达到271.87亿千瓦时,比上一年夏季的最高值增长超过了10%。“西安停电”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。9月,江苏、广东、云南、浙江等20多个省份相继启动有序用电,多地工业企业被要求错峰用电。情况最严峻的东北地区,受限电影响的范围甚至波及居民。国家电网客服工作人员对媒体称,整个电网有崩溃的危险,才采取了对居民紧急限电的措施。待电力供需紧张情况缓解后,会优先恢复居民用电。

在需求增长与燃煤供应偏紧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、新能源出力不稳等因素叠加下,供电矛盾紧张,这次错避峰有序用电一直持续到11月。期间,政府能源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在多个场合重申电力保供的重要性。煤电的稳定出力兜底,加上大电网统筹调配资源的能力,最终让行业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。

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(以下简称“中电联”)理事长辛保安在今年协会新年贺词中称,电力需求长时间处于紧平衡状态。全行业服从大局、通力合作,全力落实国家调控措施,发电供热企业千方百计保供,电网企业优化调度运行、加强网间互济,并配合政府做好需求侧管理,守住了民生底线。

而对于冬春季节的保供电形势,中电联召开专题会议分析,随着冬季到来,用电高峰期、冬季供暖期、水电枯水期三期叠加,电力供需呈现“全国紧平衡、局部有缺口、燃料是关键、安全压力大”的形势和特点,大战大考还在继续。

电改加速市场化,未来仍需持续发力

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,2021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约3.5万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5.7%,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0%以上。

这份成绩单的背后,是一系列电改市场化政策的推行落地。如,首批8个电力现货市场进入长周期结算试运行,并启动第二批省级电力现货新试点,省间电力现货市场进入实质性建设和运行阶段,跨省跨区交易破冰。全面放开煤电上网电价,扩大交易价格浮动比例,引入电网代理购电机制,取消工商业目录电价,推动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市场。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,峰谷电价价差原则上不低于4:1,并建立尖峰电价机制……

当新一轮电改走过第六个年头,行业规则的制定者、修编者,或是执行者,都蹚进了更深的水域,取得了成绩和突破,对市场化的理解和认识也更为深刻。电力体制改革,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,均有了显著变化。

而在与电改相关的领域,一些同样深刻的变化也在发生。

比如,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,到年底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时,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.79亿吨,累计成交额76.61亿元,履约完成率为99.5%。电力行业从业者有理由憧憬,通过持续改革,未来能看到电碳市场深入融合发展的时日。

再比如,在充分市场化竞争的汽车行业,2011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.5万辆和352.1万辆,同比增长分别为159.5%、157.5%,汽车“电动化”潮流已不可逆转。这更加刺激着电力行业,要通过改革释放潜能,提供更为充足和优质的电能,为相关产业发展助力。

客观地说,我国距建成电力市场仍有一定距离。革命远未成功,在新的一年,甚至未来若干年内,电力行业仍需加倍努力,持续优化中国特色制度下的电力市场环境。

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,更推动着电改势在必行,这一方面给了从业者们一往无前、破釜沉舟的信念和勇气,另一方面也让行业面临重重叠叠的矛盾困难。国际上,能源电力市场价格高企,安全可靠、清洁低碳、便捷便宜的“能源不可能三角”问题依然存在,因政治因素干扰正常的能源交易情况也屡有发生,我国“端好能源饭碗”的自主性变得更为迫切。

2022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,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章建华发布了能源工作的七大重点任务,首要任务即全力保障能源安全。要继续发挥煤炭“压舱石”作用,有效发挥煤电基础性调节性作用,扎实提升电力安全保供能力。

当然,还要坚定不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;全方位拓展能源国际合作,稳步提升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影响力。

2021年的激荡变化,在2022年或将延续下去。正应了那句话:改革,永远只有进行时,没有完成时。

新型电力系统提出,“双碳”目标有了行业方向

自碳达峰、碳中和提出以来,似乎没有什么比气候问题,更惹全球长期瞩目。近年来,全球变暖显而易见。极端天气似乎也越来越多。

但就我国来论,2021年,我们经历从1月局部地区罕见的寒潮,到7月河南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的侵袭。

虽说目前的科学,尚难将极端天气与碳排放、全球变暖构筑直接的因果关联,但一种几乎被公认的观点是,如果对全球变暖状况不加以阻止,人类生存的地球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遭受空前劫难。

而对于碳排放,能源电力行业承担了不少义务和责任。国际能源署统计数据显示,2020年全球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发电与供热、交通运输、制造业与建筑业三个领域,分别占比43%、26%、17%。能源发电与供热领域占比最大。

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,我国情况也大体相当。从各种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看,电力行业碳排放在全行业占比约四成,规模最大。

因此,才有了那句话: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能源是主战场,电力是主力军。

电力行业该怎么干?2021年,我国提出了明确的方向。

2021年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,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,控制化石能源总量,着力提高利用效能,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,深化电力体制改革,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。

有关电力行业的一场更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大幕被拉开。

关于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思路、理念,业内展开了丰富讨论,专家学者各抒己见,百家争鸣。一项需共同遵循的法则是:要不断提升新能源的装机和电量占比。国家明确提出,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%左右,风电、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。

这意味着,传统的电力系统将要进行巨大的变革。随着新能源大量替代常规电源,电力系统的运行机理将发生深刻变化,平衡模式由“源随荷动”的实时平衡,逐步向“源网荷储协调互动”的非完全实时平衡转变。这无疑对于整个系统的灵活性、智能化水平,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因此,构建这一系统,必须将源、网、荷、储各环节有机整合起来,在发、输、变、配、用等各环节全面发力,形成多维协同的智慧电力生态系统。这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。

一些变化已经发生。经过连续多年的大规模增长后,光伏、陆上风电告别补贴,实现平价上网;海上风电也将在新的一年直面取消中央财政补贴的重大挑战。新能源均将走上平价之路。

储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。2021年7月,《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》发布,明确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;鼓励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。长期制约储能发展的成本疏导难题,看到了解决思路和办法。